榜样力量|聚焦劳模风采,传递奋进力量

五一的春风拂过惠城,在这里,有一群熠熠生辉的身影——他们是扎根一线、用双手打磨工艺精度的技术骨干,是埋首实验室、用智慧突破技术瓶颈的科研先锋,更是心怀环保使命、以创新推动行业变革的惠城劳模。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,以实干诠释担当,在循环经济的赛道上奋力奔跑。值此劳动者的节日,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,领略榜样的风采,感受奋斗的力量。

生产管理部 高举润

高举润.jpg

面对董家口新厂区投产与淮河路老厂区协同生产的双重挑战,他创新推行“两厂区互补调度”机制,通过灵活的三班倒、两班倒模式,在确保淮河路厂区平均2-3个月高效开工周期的同时,实现了两厂区产能无缝衔接,保障了产品备货充足与供应链稳定。

他带领团队突破产能瓶颈,在“降本增效”中展现智慧:通过优化排班与跨厂区资源调配,部门员工从年初175人精简至165人,节省10%人力成本,且抽调4名骨干长期支援九江新项目,实现“减员不减效”。此外,他主导推动各生产能耗降低至少15%。

高举润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,为公司各项新项目发展培养多层次,跨专业优秀人才,确保生产经验有序传承,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。

从统筹调度到精益管理,从技术攻坚到育人树人,高举润以创新为笔、以担当为墨,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。

生产管理部 祝龙

祝龙.JPG

面对车间合并后双厂区生产、发货任务激增的挑战,他迎难而上,以“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”的魄力优化管理,重新规划物料分类与叉车调度,硬是在人力设备不足的困境中啃下硬骨头,保障了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。 

他精打细算,将“降本增效”刻入每一个细节:每月重复利用1600余条吨包,调混落地物料全部回收利用,仅这两项创新每月便省约17万元;面对高金属废料,他带领团队反复实验,用磁分离技术将铁、镍含量降低40%,让“废料”变“宝藏”。在危废处理现场,他严苛如匠人——破损包装及时封堵,发货前反复检查托盘、绷带,用“零差错”守护环境与安全。 

他不仅是执行者,更是革新者。通过班组培训、合理化建议征集,他推动罐车卸车效率提升50%;建立平衡剂台账,让物资管理精准如“导航系统”。祝龙和他的团队以披荆斩棘之志,全力以赴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。在他身上,我们看见,劳模精神是脚踏实地,更是永不止步的创新与担当。

设备管理部 杨育礼

杨育礼在工作(1)(1).png

在生产车间里,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设备之间,用脚步丈量安全,用双手触摸细节——他是杨育礼,一名用责任与专业筑起设备平稳运转的“守夜人”。

一次深夜的巡检中,杨育礼敏锐捕捉到一台关键设备电机温度异常并伴随异响。凭借多年经验,他判断内部故障可能引发重大事故,当即启动应急预案,通宵协助维修团队抢修,直至黎明设备恢复运转。这样的“化险为夷”并非偶然:他累计发现搅拌电机轴承跑外圈7台、泵电机故障6台、搅拌桨叶脱落3台、管线腐蚀跑料等重大问题。以“鹰眼”般的观察力及时发现、及时汇报、及时维修,降低了维修成本,避免了巨大损失。

杨育礼的“硬核”业绩背后,是日复一日的严谨与奉献。他坚持每日全厂区巡检,不放过一颗螺丝的松动;炎夏午休时,他顶着40℃高温与同事抢修漏料布袋,汗水与粉尘浸透工服,却笑着说“产量保住了”。

他深知技术迭代的紧迫性,业余时间研读专业书籍、参加培训,从“巡检员”成长为能精准判断故障的“技术通”。面对荣誉,他始终谦逊:“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,守护设备就是守护惠城人的梦想。”

质检部 徐现娟

徐现娟.jpg

她始终扎根质检一线,以“多岗精专”的匠心和“攻坚克难”的担当,书写了一段平凡岗位上的不凡故事。从实习生到质检班长,她仅用两年时间便掌握了老化岗、物理岗、化学岗、荧光岗四大核心岗位技能,成为部门稀缺的“全岗通”。在董家口新厂区建设中,她主动请缨,成为首批入驻的唯一女性成员,以“绣花功夫”调试设备、配制试剂,确保实验室验收与生产试运行顺利推进。

日常管理中,她推行“三查三核”制度,实现班组37个月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。她倾力培养新人,累计带徒3人,以耐心指导和安全意识培养助力团队成长。凭借扎实技能,她在技能比武中斩获岗位第一,带领班组获部门学习活动冠军。

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徐现娟以“微小苔花”自喻,却用严谨与专注筑牢质量防线。她坚信,平凡岗位是深耕的沃土,未来将继续以匠心守护每一份数据,用担当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护航。

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贾国栋

贾国栋(1)(1)(1).png

作为高级工程师,贾国栋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果敢的担当精神,在化工生产一线书写着劳模的奋斗篇章。他主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:从成功制备17.7吨粗TiCl₄、完成SCR废剂低温氯化工艺包,到解决氧化铁烧结难题、产出纯度超95%的无水FeCl₃,他用数据诠释“精益求精”。面对国内首次应用的化工工艺安全论证,他带领团队完成全流程风险评估,推动绿电储能新材料项目落地,技术协议签署50余份,为设备采购和装置建设按下“加速键”。  

他不仅是技术先锋,更是团队的“领航员”。通过日报复盘、自主检维修培训,他让车间管理透明化、技能传承系统化,3名班长从一线脱颖而出;他首创“安全班后会”制度,组织应急演练20余次,将“安全高于一切”刻入团队基因。

从实验室到生产线,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培养,贾国栋用行动证明:创新是突破的利刃,责任是安全的基石。如今,他将带领团队保证中试装置连续长周期运行,为绿电储能新材料项目的设计提供实验数据支持,冲刺高纯V2O5量产目标,以绿色化工技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
企业管理部 曹志然

曹志然.jpg

作为企业合规管理的“守门人”,她深知,唯有筑牢标准之基,才能护航企业稳健前行。面对庞杂的劳动关系管理,她牵头打造“劳动关系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”,从招聘到离职的每个环节都嵌入标准化模板与行动指引,让流程如齿轮般精准咬合。 

她不仅以专业化管理保障残疾人就业,更精准捕捉政策红利,两年减免残保金92万元。她的目光始终紧盯政策风向,稳岗返还、扩岗补助...在她的运筹下,为公司带来实质性收益累计47万元。 

攻坚路上荆棘密布。综合工时申报曾因政策模糊、跨部门协作难、审批流程复杂而屡屡卡壳,曹志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最终成功申报。她总说:“办法总比困难多,标准是底线,创新是出路。”  

她以制度为尺、以创新为刃,为惠城劈开降本增效的通途,从标准化到创效实践,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担当。

销售部 李加豪

李加豪.jpg

在危废处置战线上,李加豪既是冲锋在前的“排头兵”,也是默默支撑的“弹药传输员”。他身兼双责:对外,他化身业务团队的坚实后盾,以精准的报价方案、严谨的标书制作和高效的合同管理,为业务员输送“技术弹药”,助力客户开拓;对内,他扎根危废转移一线,以“零延误、零投诉”的标准,统筹车辆调派、联单确认、跨省备案等繁杂工作,筑起安全处置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
危废转移联单是合法运输的“身份证”,而李加豪的承诺是“全天候在线”。深夜10点,客户焦急致电:“李工,今晚车装完得半夜了,联单还能确认吗?”他总是毫不犹豫:“放心,您建单,我秒回!”两年间,他签收1916份联单无一遗漏,用700多个日夜的坚守,让危废转运效率提升40%,合同签订3天内即可启动转移。 

面对危废转移量增加的挑战,他创新调派策略:整合平台回头车资源、精准核算运输成本、量身定制客户方案。两年间,他为公司节约运费117万元,更让普货罐车吨公里成本下降12.5%。即便车辆调派频次翻倍,他仍以“逐车排查隐患、全程安全交底”的铁腕,实现危废转移“0事故”。 

资质扩容、业务激增、人员未增,他选择以“自我革新”破局。通过优化流程、压缩冗余,将2天的装卸周期缩短至1天,甚至牺牲休息时间完成联单确认。李加豪以专业素养和主动担当,树立了新的效能标杆,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展现了当代劳模的卓越风采。

研发部 郭翠翠

郭翠翠.jpg

扎根惠城13载,郭翠翠从一名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的毕业生,成长为催化裂化领域的技术先锋。她始终以解决客户难题为使命。催化裂化装置工艺复杂,地炼问题频发,她凭借深厚的专业积累,一次次在“产品分布变差”“催化剂金属中毒”“烟机结垢振动”等棘手问题中抽丝剥茧,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。2020年转战技术服务后,她扛起公司50%催化剂销量的客户重担,从台湾大林到东营石化,她用精准的跑损诊断技术,化解客户对催化剂质量的质疑,赢得长久信赖。

面对每项新剂试用标定,她都要驻扎现场2-6个月,从工艺全流程到再生器内部结构,从三大平衡计算到细粉粒度分析,她用镜头记录数据、用实践验证理论,将晦涩的技术转化为客户手中的效益。深夜的装置区常亮着她的灯,她说:“问题不解决,客户怎能安心?”这份执着,让“劳模”二字不再抽象,而是化作了催化裂化装置高效运转的轰鸣,化作了客户嘴角的一抹笑意。13年如一日,郭翠翠用专业与热忱,书写着石化人的匠心传奇。

研发部 钟晓亮

钟晓亮.jpg

作为技术骨干,他常年扎根实验室与客户现场。面对固定流化床评价效率低的问题,他主动放弃休息,加班加点完成测试任务,确保技术交流不受延误;为配合越南、印尼等国际项目,他通宵达旦筛选催化剂配方,用精准数据赢得客户信赖。2024年5月转型技术服务后,他更化身“空中飞人”,白天在炼厂现场钻研装置运行,深夜整理技术资料,次日仍准时返岗,以“无缝衔接”的工作节奏攻克难题。

他主导改造CPDCC评价装置,借鉴ACE加料器原理破解废塑料进料难题,实现了起初废塑料进料难的问题;他创新开发金属污染测试方法,结合国外经验优化催化剂筛选流程,将研发效率提升新高度。从操作水热老化装置到精通气相色谱仪,他勤学苦练,成为团队中“设备全能手”。

扎根一线十余载,他始终以“共同进步”为信条,带领团队完成三聚氰胺评价装置、增产优质针状焦催化裂化油浆原料的实验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,用实战经验培养新人。面对荣誉,他表示:“成绩属于集体,未来我将继续勇担职责,用创新突破再创佳绩!”

物资材料部 张艳莉

张艳莉.jpg

张艳莉刚接过配件库房的重担时,面对的是两千余种杂乱无章的备件,还有至少需要两三人协作搬运的阀门、泵壳等大件物资以及灰尘覆盖的货架,寻件效率低下更让团队头疼。但这位仓库“女管家”以雷厉风行的作风,开启了库房的蜕变之路。她带领团队推行“标准化改造”,白天与同事肩扛手推整理物资,手臂擦伤也毫无怨言;夜晚同步更新用友系统储位数据,完善标识卡牌。仅数月,库房定位精准度提升99%,实现100%可视化。 

张艳莉的智慧不仅在于“苦干”,更在于“巧干”。她引入ABC分类法优化库存结构,协同设备管理部将淮河路仓库库存金额释放73万元;推行“双人复核制”和全流程追溯体系,创下连续381天运营零差错的记录。她用“三查四对”严控出入库,全年处理单据超3500余张无一疏漏。 

“仓库人虽平凡,但每个细节都是基石。”张艳莉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她在库房这片“战场”上书写着敬业篇章,用精益管理的匠心,为企业的降本增效注入坚实力量。 

惠城的劳模们,是惠城发展的脊梁,是环保事业的先锋。每一个攻坚克难的日夜,每一次突破创新的瞬间,都凝聚着他们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爱,对惠城发展的高度责任感。全体惠城人将以劳模为榜样,把他们身上 “修身正己求进步,披荆斩棘趣人生” 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,在技术创新中勇攀高峰,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,在服务社会中展现担当。相信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,惠城环保集团必将为守护绿水青山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!